崖州寻古 | 迎旺塔: “巨笔”挥毫崖州文明
访旧事、寻古迹,听岁月悠长回声、品崖州风华古韵。
南山苍苍,宁河泱泱,崖州文明源远流长,其名胜古迹可谓星罗棋布。高耸于宁远河边的“迎旺塔”,便是崖州幸存至今的古塔。州人有云:迎旺塔,乃参天巨笔;宁远水,犹如一大墨池。巨笔醮池,挥洒出名诗妙墨,酝育出崖州代代英才。这座被人誉为“海南第一塔”的迎旺塔,不仅蕴含着百姓心中的期望,同时也是整个中华文明的一种展现。
如今,遍寻三亚,历史遗存下来的塔,只有崖州的“迎旺塔”了。崖州城原有三古塔:西关塔、文峰塔和迎旺塔。其中座落于距州城百里之遥且靠黄流村西的西关塔早已身毁迹灭;而座落于州城东三十余里的深沟营岭(红塘塔岭)上的文峰塔,在文革时期也惨遭炸毁;而今只存迎旺塔尚能傲然矗立在世。
据《崖州志o卷五》记载:迎旺塔,在城西门外广度寺左,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知州徐咏韶同州人捐建。徐咏韶系江西南昌拔贡,清道光三十年到崖州任知州,是年倡捐兴建此塔。从现存塔身上的两款落款年代文字看,迎旺塔的兴建跨越道光三十年(1850年)和咸丰元年(1851年),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
《欢聚迎旺塔》
周呈安 摄
迎旺塔座落在今崖州区城西小学西南方、原广度寺(当地人称“观音阁”)左边。阳光下的迎旺塔,现在看来虽显得苍老倾斜,但仍不失其气势风范,塔的结构及砖石依然保持完整。走近迎旺塔,塔边青草蔓蔓,瓦蓝的天空、翠绿挺拔的槟榔树和青灰色的古塔,互相辉映,显出迎旺塔的古朴。
细品迎旺塔,迎旺塔为砖结构密檐式塔,整座古塔皆用石砖构筑,每块石砖由熟石灰和糯米等原始材料抹缝黏合。迎旺塔从外观上远远望去,像一个上细下粗的圆形筒,但实际上该塔是八角形塔,高七级,塔身内外呈八角形,为七级八角式宝塔。高约16米的迎旺塔,由下而上从大逐层逐级变小,至顶时成尖顶形状。首层塔身内径约3米,塔外身呈八角形的每棱面幅宽约1.7米。各层级间距逐上渐缩减,每级之间,有以青砖相迭四层向外垒砌迭涩出檐,简朴而明快。
塔身有两个券门同向,分别开在第一第二级上;四个小券窗分别开在第三第四级上,九个小圆窗分别开在第五第六第七级上,错落有致,恰到好处。塔墙均是青砖砌就,赤裸裸的砖块,排列整齐。 塔身四周八面棱角分明,上下七级线条清晰,可见当年施工之精细。多年来,迎旺塔历经了无数次强台风的侵袭和山洪浸泡,塔身出现了偏东南方倾斜,被人们称为崖州的比萨斜塔。
迎旺塔经历了一百六十多年的风雨浸蚀, 塔身所绘花纹图案早已斑驳迷蒙,为何仍傲然耸立?缘由海南多台风气候,所以海南的古塔在建设时就有所考虑,一般塔基比较厚实,塔身都不高,而塔身通风孔排布讲究对称,起到了抗风作用。这些建筑特点,才使得迎旺塔保存至今,由此也让我们不得不由衷地钦佩古人的聪明才智。
多年过去,迎旺塔上年久灰落,塔上题字已残缺不全,模糊难辨了。但客观上的迎旺塔,下拱口(首层)作为进入塔内之门,门眉(门额)上正中由右至左横写着“海南第一樓”。横额落款的右侧竖写“咸豐元年元月元日”,左侧竖写“知崖州徐咏韶”。第二层(二级)拱形窗口两边紧挨着竖写所撰之联:“蜃氣淩霄亹天象”;“龍光射斗篷劍暉”。上下联分右左题写,横额所题也由右往左写“迎旺塔”。对联字写采用繁体,落款在横额“迎旺塔”右侧是单行竖写“道光三十年歳次庚戌”,左侧分双行竖写“知崖州南昌 拔貢徐咏韶”。所撰之联、横批和落款字体苍劲有力、匀称圆润。
一直以来,关于迎旺塔上的字为何人所题存在不少争议。有一种说法认为,迎旺塔既是咸丰元年知州徐咏韶同州人捐建的,勿容置疑,徐咏韶是主要筹建迎旺塔的第一把手,塔上所题无疑是徐咏韶遗言墨迹了。
此说法也提出了论证观点,清朝中叶年间的崖州知州,行政上已是作为直隶州管辖着万县(万州)、陵水、感恩、昌化四县。虽至光绪三十一年才定为直隶州,但这是先形成过程后给正名的结果。直隶州知州行政上管邻县县级知州、知县、县丞。散州知州地位上只相当于知县,而直隶州知州在本辖区属于最高级行政长官。知县享领俸银(工资)为九品至七品,知县、县丞“转正”后属“七品芝麻官”。直隶州知州一般享领俸银是六品、从五品或正五品。徐咏韶是崖州知州,拔贡出身,权重一身,享受俸银比知县稍高二档。在同州人捐金筹建迎旺塔时是首屈一指,所以认为迎旺塔撰联题词非他莫属。
在海南,古塔种类大致分为五种,分别是佛塔,墓塔、风水塔,敬字塔和灯塔。迎旺塔属于佛塔,亦称宝塔,佛塔是佛教的象征。
在民间,流传着塔能保佑一方的说法,三亚民间也有这种观念,认为迎旺塔能够镇灾避祸,并给他们带来旺财盛气。抗日战争年代发生在迎旺塔身上的奇事似乎让这一民间传说得到验证。
据崖州区保平小学教师张树红描述,抗战年代,日寇侵凌,迎旺塔旁的广度寺成了日寇的牛肉宰杀加工罐头厂。迎旺塔同时被日寇强占作为碉堡、哨楼使用,塔身惨遭洞凿当枪眼,遍身伤痕累累。然而借佛光之缘,天赐之福,迎旺塔最后竟也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
在中国形形色色的古代建筑中,只有塔是舶来品。塔的梵语之名汉语译为 “宰堵坡”,又称“浮屠”。俗语中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指的就是佛塔。汉朝的时候,随着佛教从印度的传入,塔的造型艺术也传入我国。塔,最初为供奉佛家舍利的特殊建筑物,后来也用以藏经藏书,其内涵到形式渐渐发生了演变。塔文化在中国落地生根后,与中国古老文化相融合,人们赋予了它更多的承载,它又成为人们寄托理想、祭祀祈福、镇灾避祸的象征性建筑符号。人们现在习惯上所说的古塔,实际上大都是和尚的墓。
一般来说,有塔就有寺,塔的建筑,常常伴随着寺院的兴起。从文献记载中可知:唐代的李隆基是一位信奉佛教和道教的皇帝,他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令天下各郡州治都要至少建寺院和道观一所,凡在开元年间建的,皆以他的年号﹙713~741﹚命名为“开元寺”或“开元观”。远离朝廷的海南岛也不敢怠慢,就在这一年,海南岛上至少有两座寺院拔地而起,其中一座是便是位于大唐南极的振州城﹙今三亚市崖州区﹚。
又过了十年,也就是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历经磨难的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在海上漂流半个多月,来到了振州江口﹙今三亚市崖州区宁远河大蛋港出海口﹚,冼太夫人的后裔、此时担任振州别驾的冯崇债闻讯,便亲自带领四百多名兵丁迎接鉴真和尚到城内开坛传戒,就居住在当时已很破旧的开元寺。鉴真和尚又亲自化缘筹款,用了近一年的时间重修佛殿,还将准备带往日本的佛具、佛像、经典和其他物品统统捐给了这座寺院。从此,振州的开元寺名扬四海。
但是,也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在唐朝武则天时,崖州城就建有佛寺,称“大云寺”,内藏大云经。唐中宗时﹙684年﹚,废大云寺,建“中兴寺”﹙后改名叫龙兴寺﹚。开元年间﹙713-741年﹚,建“开元寺”。如此,则海南最初的寺院在唐朝中期已开始盛行。
《古塔新时代》
黄庆优 摄
为什么迎旺塔是七层呢专家解释,印度的古塔造型都是平面呈圆形的,而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是木结构和高层的楼阁式,平面大都是长方形或方形的,塔传入中国不久,就以一种崭新的造型--方形和高大雄伟的气势,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也一改印度塔的偶数而都呈三、五、七、九、十一、十三,甚至十五、十七层的奇数,中国自古就对奇数赋予了很多新的文化内涵,如奇数象征阳,象征吉祥如意等等。
迎旺塔(部分)
历史文物亟待保护如今160年过去了,迎旺塔依旧岿然矗立,作为幸存的唯一一座清代塔建筑,迎旺塔饱经风霜而古色古香。其纪念性,标志性和观赏性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迎旺塔的修缮与保护也渐显其重要性。
迎旺塔
徐明友 摄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迎旺塔便被确立为 “三亚市文物保护单位”,但当时三亚市人民政府镌刻并奠立在侧的汉白玉石碑早已成断碣残碑。2010年公布的海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迎旺塔位列其中。不过,保护级别的提升没有成为迎旺塔的“护身符”,建设之中的楼房、筑起的砖墙等现代建筑,已经生生地插入了古塔的旁侧,百年迎旺塔正在遭遇现代建筑的近身威胁。
2005年6月,三亚市在申报崖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准备工作中,通过了《三亚市崖城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该保护规划规定:对崖州境内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以文物本体为中心50米之内,作为建设控制区域,原则上不再批准建设新的建筑。如果要进行相关的建筑活动,要向三亚市文物主管部门进行报告申请。
然而现如今,在迎旺塔塔身的东北方向,是崖州区城西小学所在地,直线距离迎旺塔不足30米;再向东偏一点则是贵州省盘县玉米繁育基地的楼房,直线距离迎旺塔刚刚超过20米;在塔身的西南方向20米左右,是一幢三层的民居楼房。
崖州区作为古崖州南国边陲的历史名城名镇,如何保护好历史文物与古迹,如何让迎旺塔在重塑古崖州、打造古崖州的热潮中绽放异彩,的确是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主 编 / 全 妍
统 筹 / 林海涛
责 编 / 陈 敏
编 辑 / 曾瑞祥
图文来源 /崖州区委宣传部,三亚日报(梁丽春)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崖州君